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,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。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。 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。 教育的目标是“自立”: 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:能够独立做出选择、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。 一、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: 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,一来没有人喜欢批评,二来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。关于批评,有三种情况: ①受到父母关注,是孩子的重要需求。当孩子规则做事得不到回应时,就会故意做一些批评的事,以获得关注。 ②有些孩子做错事,不是故意,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。这时,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,而是需要耐心解释。 ③批评在当下见效快,并非真的有效,而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。久而久之,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,做事消较,变得懦弱。 二、避免孩子依赖表扬: 除了批评,作者认为表扬也不是育儿的好方法。因为孩子可能会依赖表扬。一旦得不到表扬,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。同时,也需要让孩子明白,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的。 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,可以用‘谢谢’。比如,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,可以说:“谢谢你这么安静。”这样能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。 如果孩子能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,就不会再做让家长头疼的事了。 三、体罚没有任何意义: 一般情况下,父母厌烦孩子,不是其要求的内容,而是诉求方式。但是,有些时候父母也不会号好好表达,也会感情用事。 所以,一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好好用语言表达诉求。二来,对待孩子时,父母需要注意,体罚并不是教育,而是报复,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的理由。 此外,批评及时没有动手,某种意义上,也等同于体罚。 四、学习应该认真,但不*于沉重 孩子成绩不好需要道歉吗? 孩子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。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。如果这次成绩不好,不用觉得辜负他人,也不必消沉,只需为‘下一次’努力就可以了。 此外,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点,使孩子认为没有好成绩就会遭受冷落。同时,不要说伤害孩子的话。不然,他们会更沮丧,更消较。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,应该认真学习,但不必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。 五、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决定人生 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学习不理想时,难免会消沉和产生疑问。这时,父母需要做到两点。 ①接纳孩子的真实面。孩子也许学习不努力、成绩不好,这和父母的理想会有差距。即使如此,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面,不要拿他们与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较。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无条件的爱自己、接纳自己时,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。这种安心感会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。 ②父母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。人生是孩子自己的,也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。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,可能让孩子怀疑自己,并产生抵触心理。这些状态,都将使他们无法冷静思考。 作为父母,所能做的、应该做的是:帮助还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,而不是听他们决定。 我们都曾是孩子,但成为父母后,却忘了小时候希望父母怎样对待我们。